辛集有“绝活儿”!这几位真厉害
藏在咱辛集民间的
“绝活儿”
尚同豹,是我市和睦井乡散思台村的装裱匠人,其祖上从清末就开始从事装裱这个行当,传到他这里已经是第四代,是名副其实的装裱世家。一代代薪火相传让尚家的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在今天焕发出新的光芒。
在我市南三条一间不起眼儿的门面房里,66岁的尚同豹正站在桌案前,同儿子、儿媳对一副字画进行装裱。小托画芯、裁直、贴边、大托复背、上墙晾干、装框,尚同豹每日重复着裱画这一传统的工艺,一干就是半个世纪。
谈到尚同豹的祖上,尚同豹颇感自豪。其曾祖父于光绪八年,在北京琉璃厂开办字号为“石妙斋”装裱字画门店,经常为皇室装裱修复名人字画,民国总统徐世昌曾亲笔书写过石妙斋的店名。
琉璃厂大街位于北京和平门外,是北京一条著名的文化街,它起源于清代,当时各地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大多集中住在这一带,因此在这里出售书籍和笔墨纸砚的店铺较多,形成了较浓的文化氛围。(图为民国时期琉璃厂古玩摊)
尚同豹的父亲尚振庄,在1934年继承祖业,主持石妙斋画店装裱工作,1972年在本村建立散思台村裱画厂,1980年应邀在山东莒县工艺美术厂传授技艺工作。
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 那一幅幅书画、一道道装裱修复工艺,让年幼的尚同豹感到好奇而有趣,并与书画装裱结下了不解之缘。
尚同豹的妻子位运爽,自嫁到尚家以来,也开始习得这门手艺。夫妻两人曾多次承担省市级书画展览、书画家个人展览的装裱工作,担任各省市博物馆、中央办公厅老干部局和明清时期的书画、册页、扇面、碑帖等修复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影响深远。
为了将祖上留下的书画装裱经验不至失传,尚同豹将装裱技艺和经验悉数传给了儿子尚闯、儿媳张红莲和长孙尚准。
2005年,石家庄市博物馆与尚同豹协商证明和装裱修复明细。
“虎头鞋”制作起来十分繁琐,很费功夫,从剪鞋底、缝虎眼、绣虎嘴、做虎鼻等,每个工序都是纯手工制作,每一针、每一线,都饱含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敬仰。
制作一双“虎头鞋”,赵贵银老人要花上5天的时间。现在,赵贵银老人除了有点耳背,眼不花、手不抖,做起针线活来,连老花镜都不用戴。
陶器的原材料是一种俗称“胶泥”的黏土,用中低温烧制,产品容易成型;而瓷,使用的是一种更加细腻致密的高岭土,用高温烧制而成,经过高温后容易缩水变形,音乐性能可能发生大的改变。
在刘波眼中
玉泥埙不是用来把玩的乐器
更像是一件沉思、怀古的乐器
刘波告诉小编,辛集是有名的书画之乡,未来可考虑在瓷胎的基础上,通过釉下彩的工艺,将书法、农民画等绘制在上面,经过烧制成为更加精致的工艺品,并具有更加丰富的多元内涵。接下来,他将继续把更多的文化内涵赋予到玉泥埙中,让中国文化发扬光大。
有哪些“绝活儿”
欢迎留言告诉我们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