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集新闻网立足河北,覆盖全国,基本定位为“权威媒体,新闻网站”。
辛集新闻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资讯 >

赓续红色根脉 绘就绿色新生——看青龙花厂峪村从革命热土到乡村振兴样板

来源:秦皇岛新闻网 编辑:张新悦 时间:2025-09-30 14:00:45

有山、有海、有长城,在中国690多座城市中,秦皇岛是将“山、海、城”这三种资源展示得最为集中和明显的城市。

在这里,山海文化和长城文化正日益从历史符号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承的文化资产,实现着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共生。

《赴山海 阅长城——行走长城文化经济示范带》系列报道,立足秦皇岛“山、海、城”三位一体的独特性,希望通过历史纵深、人文温度与当代传承的融合叙事,立体展现山海之间、长城脚下,文化与经济的活泼互动与生动融合。

image.png

刻在岩壁上的“铜墙铁壁花厂峪,固若金汤靴脚沟”。

9月20日,记者站在花厂峪村口,抬头远望,只见长城如巨龙般从两侧山脊上俯冲而下,展示着这座古村落与长城的深厚渊源。继续驾车向西进村,可见在花厂峪村党群服务中心对面一块山壁上,刻着格外醒目的大字——“铜墙铁壁花厂峪,固若金汤靴脚沟”。

这座位于青龙满族自治县祖山镇长城脚下的山村,既是抗战时期的红色热土,又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板,长城精神在这里代代相传。

烽火岁月

长城脚下的“铜墙铁壁”

image.png

2010年建成的花厂峪抗日纪念馆。

花厂峪长城沿着村庄南北两山最高处的峭壁蜿蜒而下,多座历经沧桑的敌楼屹立在险要位置。

这里城墙、戍堡和关口纵横交错,哨楼、墩台和敌楼比比皆是,布局格外复杂。根据记载,这是因为这里的长城在明朝曾先后经历过6次修建。

抗战烽火中,花厂峪的多段长城曾是参与和见证者。“这里就是当年父亲周子丰带队阻击日伪军的战场。”71岁的花厂峪抗日纪念馆馆长周庆信指着一处城墙底部条石上密布的弹痕说。

1943年7月28日,这里爆发了一场激烈的阻击战。八路军冀东军区第七区队三个连300多名战士,依托南北两侧长城敌楼及峪口地利,成功击退500多名日伪军。

“父亲采用‘擒贼先擒王’的战术,集中火力先击毙了日军指挥官松本。”周庆信说,这场持续4小时的激战,最终以牺牲12名战士的代价歼敌百余。

类似于这样的大小战斗,在花厂峪村发生了200余次,共消灭日伪军2万余人。

烽火岁月里,花厂峪人民不畏流血牺牲,无私奉献,他们腾出住房、供给粮食、赶制鞋袜、救治伤员。曾受邀参加开国大典的民兵英雄赵成金,舍身护理伤病员的赵大娘,抬担架、送弹药、救伤员的抗日“堡垒户”赵忠和……这里涌现出众多英雄儿女。

花厂峪村红色志愿宣讲员赵盈锋的讲解笔记里,记录着很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她的爷爷赵清就曾是八路军的交通员,被俘后,遭受了刺刀刺手心、烧红的烙铁烙、坐“土飞机”等酷刑,却始终未曾吐露一字机密。

1947年,热河省人民政府授予花厂峪村一面写有“铜墙铁壁花厂峪,固若金汤靴脚沟”的锦旗,这是对花厂峪抗日根据地的高度赞誉。

后来,花厂峪人民把这份荣誉刻在村中的岩壁上,勉励自己再创辉煌。

艰难跋涉

从革命老区到全面脱贫

image.png

村民驻足在“长城最美村落花厂峪村”牌匾旁。

岁月流转,战争的硝烟渐渐散去,尽管花厂峪村于1958年因开荒造田获国务院表彰,但“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困境始终制约着这里的发展。全村531户1367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22户340人,成了“十二五贫困村”。

上世纪80年代,花厂峪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村里不通电,没有通讯,道路问题更是这里的硬伤。“岭大、坡大,都是石头,夏天长满荆棘时根本找不到路,村民都是靠肩扛把农产品运回家。”原来的路况让村民苦不堪言。

花厂峪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赵凤鸣至今记得,小时候去县城要走一整天的山路。

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上世纪80年代中期,花厂峪村通上了水泥路、点上了电灯、拉上了电话,百姓的生活悄然发生变化。

2010年,花厂峪抗日纪念馆和烈士陵园相继建成开放。以红色旅游开发为契机,吴海峰等一批村民开起了农家乐、办起了商店,既方便了游客,又富足了自己的生活。

“花厂峪自然景观有长城、有瀑布,红色资源有纪念馆和烈士陵园,这些都吸引着游客来玩,我们就从提供餐饮做起。”吴海峰回忆说,刚开始就摆几张桌子,一年到头没几个客人。但他坚信,先辈能打胜仗,自己也能打赢脱贫仗。

慢慢地,来花厂峪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吴海峰几经改造扩建,建起了一个两层的海峰农家院,能同时接待100人以上同时就餐,还有10间标准间客房提供住宿。

9月20日这天正是周六,临近中午,海峰农家院开始热闹起来。小鸡炖蘑菇、特色水豆腐、农家鸡蛋羹、金黄的小米饭……纯正的农家饭让远道而来的游客大饱口福。“平时人少的时候,家里人就能忙得过来。赶上周末客人多,就得从村里找几个村民帮忙,一年收入在五六万元左右。”吴海峰说。

花厂峪村的农家乐虽然规模不等、收入不一,却为村民开辟了一条致富的道路。

2016年,花厂峪长城修缮工作启动,古城墙、敌楼等得到系统性修复。

“长城是我们这些长城脚下长大的人的根,只有守护好根脉,家乡才能更好地发展。”村民陈庆军是一名长城保护员,也经营着一家农家乐,可哪怕生意再忙,他对巡护长城的工作也不敢有丝毫怠慢。

古老长城在修缮后重展风采,而长城脚下的花厂峪村,村庄面貌和各项基础设施也在逐年改善:全村12个片区全部实现路面硬化入户;甘甜、清冽的山泉水引入每家每户;清洁取暖、拆改旱厕让村容村貌实现质的提升。

2017年,花厂峪村实现整村脱贫,人均收入达到7000元。在2018年国家脱贫攻坚考核验收中,花厂峪村以“零漏评、零错退、高群众认可度”顺利通过考核验收。

红绿交融

长城精神赋能乡村振兴

image.png

花厂峪村民在长城脚下采摘桲椤叶。

image.png

赵凤鸣(左)在农家院中教孩子们包桲椤叶饼。

2020年,6米宽、9.8公里长、投资450万元的祖山镇通村路和8米宽、12.4公里长、投资8000万元的祖山北进东环路建成通车,为老区人民外出和各地游客进花厂峪提供了便利条件。

“如今开车到镇政府16分钟就到,到县城和到市区也都只需要1小时。”赵凤鸣抑制不住地高兴。

村里还先后修了3条分别通往洪水村、靴脚沟临抚凌青绥遗址和小甘沟的田间作业路,每条路长1公里。“这些路当年就见效了,以前我们村的栗子每斤只能卖上5块钱,当年就涨到了10块。”很多村民向记者反映。

路更好走,环境更美,在红色旅游热的带动下,花厂峪一下子成了“香饽饽”。目前,全国有20多家单位在这里设立教育培训基地,每年接待游客达10万多人。

花厂峪村始终没有停下发展的步伐。

2021年,村里将党群服务中心二楼改建成村史馆,全方位展示党领导下的花厂峪村艰苦奋斗取得的辉煌成就。同年,花厂峪村入选中央组织部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启动建设了红心园、初心园、同心园和连心园。

记者看到,红心园建有花厂峪村标,教育大家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初心园讲述村民赵清的英雄事迹;同心园再现冀东抗日老区的历史风貌;连心园寓意党与人民心连心,团结带领村民共同建设富裕美丽花厂峪。“四园”将红色教育融入乡村旅游。

目前,花厂峪村挂牌营业的农家饭庄一共有26家。农家乐的发展,不仅带动了村里80多位村民就业,还带动了当地板栗、核桃、蜂蜜、大樱桃、猕猴桃等农特产品的销售。

在赵凤鸣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村东的“美育中心”。她告诉记者:“这是村里将一处闲置资产流转过来打造的红色研学基地。”

在“美育中心”的广场上,村妇联主席刘影正在直播:“家人们看一看,这是用咱祖辈传下来的手艺今天刚摇出来的荆条蜜,颜色金黄金黄的,老区人实在,蜜也实在,就是甜……”

39岁的刘影除了在村史馆、花厂峪抗日纪念馆等处担任红色志愿宣讲员外,日常还运营“红色山乡花厂峪”短视频号,在各个短视频平台宣传家乡。“希望更多人了解花厂峪、来到花厂峪,带动村民富起来。”她说。

如今,花厂峪村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已经从1955年的200元,提升到2024年的1.5万元。

行走在花厂峪村,记者看到,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学校、卫生院、公园等各种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老区人民走上宽阔路、住上安全房、喝上自来水、用上卫生厕……

夕阳下,古老城墙正凝视着新一代花厂峪人将红色基因转化为发展动能,在绿水青山间描绘共同富裕的新图景。

责任编辑::张新悦